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健康  >  龙江医讯
搜 索
95岁老妇多发结石疼的束手无策 专家高超技术将结石全部取出
2018-01-30 15:52: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徐劲松 董宇翔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 (通讯员 徐劲松 董宇翔) 1月24日,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采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成功在一名95岁的冯姓老妇胆总管内取出5块大大小小的结石,其中最大的一块达1.4X1.6cm。术后,入院以来一直因结石疼的吃不下去饭的冯奶奶终于开始主动要求进食,也让陪在冯奶奶身边的家属们松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手术是他们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据省医院消化病院院长任旭介绍,冯奶奶因结石导致的上腹部疼痛已经半年多了,去年8月份开始就在多家医院辗转治疗,被诊断为胆总管多发结石及胆囊多发结石,应该立即予以取石。但考虑到冯奶奶已经95岁高龄,且结石较大,并伴有肺部炎症、多发房早室早等,医院均以操作风险高而表示无法行取石术,只能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实在太疼就打个止痛针。无奈之下,冯奶奶和家属只能选择保守治疗。

  而近期,冯奶奶因结石导致的疼痛越来越频繁,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冯奶奶被家人送到了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住进了消化二科。入院后,主治医生立即对冯奶奶进行相关检查,给予多脏器指标监测,复查超声显示:胆总管大结石,低位胆道梗阻。同时请示任旭院长,任旭院长在仔细查看患者详细的病历资料后,建议请麻醉科、呼吸科、心内科会诊后综合评估,如状态允许可以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术。

  任旭院长表示,患者已经95岁高龄,平常就有肺部炎症,多发房早室早,且入院时腹痛加重,伴发热,体温达38.5度,不能进食。在这些条件下,为患者进行手术取石确实风险极大,不光是手术操作上有风险,同时对麻醉师也是极大的考验。但考虑到冯奶奶被结石折磨的非常痛苦,保守治疗已经不见效,疼的甚至都连饭都吃不下去,任旭院长还是决定克服一切困难,为冯奶奶进行微创手术取石治疗。在和家属多次沟通后,家属最终也一致决定,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为冯奶奶将结石取出来。

  为确保取石过程万无一失,任旭院长和省医院南岗院区麻醉科刁宏伟主任及其他相关科室主任进行了多次术前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和突发事件预案。一切准备妥当后,在入院后的第六天,冯奶奶被推进了内镜室,由任旭院长亲自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术。

  首先刁宏伟主任为冯奶奶进行了静脉全麻,考虑到冯奶奶的实际情况,刁宏伟主任为其制定了一个特殊的麻醉方案。“这个方案既要解决疼的问题,还要解决镇静的问题,然后还不能把患者麻的特别深,麻的特别深的话,容易造成病人器官恢复的特别慢,产生衰竭,发生危险。”

  麻醉成功后,任旭院长开始了熟练的操作,由患者口部置入十二指肠镜,经食管和胃部,直达十二指肠降部并找到十二指肠乳头。随后经乳头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造影。通过造影显影,冯奶奶胆总管内的所有结石在荧光屏上全部呈现到了任旭院长的面前,最大一个达1.4X1.6cm。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任旭院长开始为冯奶奶进行取石操作:在内镜下,给予乳头切开,球囊扩张,在最短时间内,将结石一个接一个的精准找到并通过网篮完整取出。在五块结石全部被成功取出后,手术顺利结束,冯奶奶被推回到病房继续康复。

  刁宏伟主任感慨的说道:整个麻醉过程都在准确的监护引导下,根据这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实时的进行给药。由于任旭院长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进行的很快,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没有多余步骤,也没有浪费多余的时间,也不需要我为了延长手术时间而注入过多的麻醉剂量。老人术后恢复的很好,家属很满意。

  据任旭院长介绍,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近年来深受患者欢迎,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同时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不同于激光和机械碎石,可将结石完整取出(太大的不行),可以减少二次操作或反复操作,对于冯奶奶这种高龄并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减少操作次数就减少了麻醉风险,减少了肺感染风险和减少了突发的心率失常风险。

  据了解,省医院消化病院目前已经做过多例90岁以上高龄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术,最大患者年龄98岁,均取得成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责任编辑:王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