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们一个初中同学前几天脑溢血走了……”这是今年春节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同学那里得到的消息。近年来,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患者有所增加,且日益年轻化,这也引起了民众及有关部门的注意。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慢性病问题不容乐观,为了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我国政府对慢性病的防控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引起了高度重视,为改善慢性病和营养状况寻找办法多管齐下,其中《报告》强调了发展中西医结合。
目前我国对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相关专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中医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医药更适合防治慢性病,具有身心结合“治本”的优势。而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则认为,解决慢性病“病根”的关键还在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能仅靠吃中药就能解决。
慢性病来势一点都不慢
据《报告》显示,我国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是,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
由此看来,我国的“慢”病发展态势可一点都不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傅延龄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肿瘤、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非常多发常见,如慢性胃炎、慢性肝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哮喘,以及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和慢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病,慢性疼痛等很多见。其中慢性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慢性心身症,甚至肿瘤等易被忽视。
傅延龄指出,慢性病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熬夜、酗酒、抽烟、心理压力大、辐射、缺乏运动等。尤其在饮食和睡眠方面应引起注意。“饮食方面主要包含营养过剩、营养不平衡及饮食的不合适。这里所指的不合适并非过剩、不平衡,而是不适合某些个体,这在中医中很受重视。此外,睡眠不足是很大的问题,不知开合、动静、藏泄的辨证关系。”
除了饮食和睡眠,傅延龄认为,环境和饮食污染,以及心理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心理不健康问题也很重要。都市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易焦虑、急躁,如心情郁闷、欲望太多,又不能及时调整情绪,不懂舍得,长此以往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多位专家均表示,慢性病不可怕,而不知道如何防治才可怕。无论是肿瘤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皆可在生活的点滴中避免和预防。首先应从改变不健康的饮食和睡眠习惯等生活方式“下手”,虽然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能保证做到且坚持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接下来控制和调整自己情绪,尽量不吸烟、不喝酒,并伴以适量运动。
不同于西医“痛哪治哪”,中医优势在于“治本”
对于数字逐年上升的慢性病患病人数,目前我国的治疗方法仍以西医为主,但随着近年来国家鼓励中医发展的政策频出,人们对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关注也逐年加强。北京同仁堂仁医堂名医馆CEO吴广海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医与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体系不同、方法不同、治疗目的也不同。“西药对症准、见效快,但副作用大,对呼吸系统、肺部等疾病效果明显。”对此,傅延龄也表示,西医重在“治标”,如降压、降脂、降糖,之所以以西医为主,是因症状控制快,服药方便。
“而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性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在‘治本’,副作用小,对于无急性症状疾病有优势,如一些肿瘤。”吴广海比较说。“慢性病往往关联全身多个器官、多个系统,只不过某些仅表现为局部病症而已,但其实整体都密切相关,甚至多个系统多个器官都出现病变。中医治疗恰好是全身调理性的治疗。”傅延龄强调,中医将身与心的病统一在一起进行调治,治疗生病的人,而非人体的疾病。将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充分调整、保护人体自身与生俱来的自我恢复机能。
另外,吴广海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特色在于未必一定需要服药,也可通过一些物理治疗或太极等运动缓解症状。但弱点是见效慢。“从症状解决的速度来讲,中医可能逊于西医,但从长期效果看,不逊于西医或优于西医。”傅延龄补充道。
傅延龄预测,如果中药质量有保证,价格得到控制,中医师临床诊疗水平得到提高,未来中医药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将发挥更多的作用。如果中药质量得不到保证,价格畸高,中医师技术水平不过硬,则前景堪忧,接受的人会减少。
但同时,王大宏强调,中医在疾病的预防及特有的养生保健文化等方面,可帮助重大慢性病防治实现突破,“治未病”是其理念。中医诊疗通过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贴等物理干预是可行的,但不应过度“迷信”中药疗效,改变生活方式、调理身体等慢性病预防方法,他更相信通过食疗、加强运动等自然的方式进行。
推动中医资源向社区下沉
今年1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专题报告中强调,在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作用至关重要。马建中指出,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如在高血压、2型糖尿病、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中要求充分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发挥中医药作用。各省也结合自身特色将中医药纳入卫生服务体系。如湖北省提高中医药服务补偿比例、将中医药服务纳入门诊慢性病补偿范围、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进行补助等。
“近年来,中医在慢性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得到更多的应用和重视,尤其在预防方面,治未病中心建设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纳入了国家卫生体制建设中。”傅延龄介绍。此外,不同地区已经开始了对社区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尝试,如天津及北京东城区等地。在吴广海看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需求的与日俱增,中医药很适合用于社区慢性病的防治。
“首先,社区就诊对于分级诊疗、方便民众就医起了重要作用。其次,以北京为例,在所有用于慢性病治疗的中西药中,中药约有85%都可进行医保报销,而且例如降压药,区别于西药的终身服用,中药只是阶段性用药。”吴广海坦言,另外,社区医院属于一级医院,国家政策对于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允许销售的药品有所限制,因此某些慢性病所需西药在社区无法提供。而中药则不存在此类问题,但事实却是社区的中医馆总体仍较缺乏。 除此之外,有消息称,上海拟取消三级医院门诊,吴广海猜想,如果将来这一政策真可落地并广泛执行,定可使优秀的中医医疗资源分流到社区,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有需求民众。同时,也应推进医改由“重治疗”向“重保健”的转变。此外,他也强调,中医药还需进一步在标准化及治疗规范化上下功夫。记者 荆文娜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宾县年中“擂台赛”赛出发展加速度 “菜园革命”助力乡村振兴2021/08/13
- 牛!小伙推倒2万多张多米诺牌再现38个夺金时刻2021/08/10
- 32支球队参与北京首届“社区杯”八人制足球赛决赛阶段角逐2021/05/10
-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 “小”城市打造志愿
- 张庆伟:持续提升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 努力
- 哈尔滨市建立经营业户诚信管理机制 3次违
- @高考生!多所驻庆高校招生计划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间大庆天气“和风阵雨” 最高气温29
- 大庆孤儿保障再升级 最新政策走在全国前列
- 哈尔滨机场第二通道 迎宾路高架桥施工忙
- 首批"提速办"事项清单公布 失业登记3个工作
- 国家卫健委:要从严从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 暴雨蓝色预警!安徽江西等地有大到暴雨
-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超6000万 有你吗
- 14类常见动物致伤有了国家级诊疗规范
- 澳大利亚新州单日新增病例创新高 年轻人感染率上升
- 日本多地普降大雨致一人死亡两人失踪
- 开学仅两天 美国佛州440名学生因疫情被隔离
- 英国国防大臣: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是“错误”决定